最近幾年漢方精油、中醫芳療蔚為風潮。坊間相關的書籍也愈來愈多。
但中藥材拿來萃取成的精油、萃取成的純露,真的能夠沿用中醫藥材傳統的使用方式嗎?
大家煎過水藥嗎?通常我們煎藥是四碗煎成一碗,傳統上是微開蓋子煮,也就是說,精油部份是讓它蒸散揮發不用的,使用的是藥材成份溶煮於水中的藥湯。
另外也有一種方式叫做「後下」,比方說把些許薄荷放在碗裡,把熱呼呼剛煎好的藥湯沖進碗裡,在這種情況下,部份原因即是取其極微量的揮發性成分。
確實在實務上有「後下」的用藥方式,但根據我多年在診所工作的經驗,大約五年只出現兩位需要這樣使用的患者⋯⋯。
而市面上的科學中藥廠,絕大多數也是讓精油揮發的。
漢方精油實在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啊…
使用方式與屏障
前面談的藥材「後下」的方式其實跟「喝精油」相去甚遠,畢竟只是5~10片曬乾葉片溶於液體中的易揮發成份,濃度和劑量上都微乎極微⋯⋯。
精油是一種揮發性比較強的濃縮物,很多時候刺激性也很強,所以多半都是稀釋後使用於皮膚。雖說精油塗在身上之後五分鐘後,血液檢查就能驗出精油成份進而產生藥理機轉,然而這個路線並非中藥產生效果的原理。吃到肚子裡的藥湯藥粉,跟擦在皮膚上的精油,要怎麼達成同樣的效果呢?
口渴的時候是喝水解渴呢?還是擦水在身上比較解渴?
再打個比方,天氣很熱所以吃兩個柳橙清涼一下,吃柳丁涼快一下,是否能以擦些「甜橙精油」在身上替代呢?
首先我們使用的部份就已經不同--吃柳丁吃的是果肉果汁,而甜橙精油是從果皮萃取出來的。
一個是把果肉吃到肚子裡,一個是果皮萃取的精油擦在皮膚上,兩者不可能達成同樣的效果。
中醫和芳療的交會點
那麼中醫和芳療的交會點在哪裡?
在植物。
中藥材使用植物、礦物、動物,其中植物是最大宗,應用芳香植物一向是中醫的強項,從服用的煎劑到各種煉膏、製丸、粉劑、藥洗等等,因應不同的狀況運用不同的劑型。
若芳香療法侷限在精油、純露中,離植物各種用法愈來愈遠,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。若能回到應用芳香植物的初衷,從中醫的角度,將精油做為一種新的劑型,在合適的時機找到適合的運用方式,才能回到真正的中醫芳療。
以上就是我決定開中醫芳療課的起點,我會以這樣的思路為基礎,來談身體、談生病的原因、談芳香植物的各種應用、還有使用精油的新思路。
招生文我們下週再發啦~~